近期出现银行员工私售理财产品事件,导致投资者血本无归。由此反映出来的银行内部管理缺失,应引起高度重视
回首2012年,银行理财产品持续火爆,继续成为百姓投资热点。理财“夜市”、“早市”、“秒杀”,各种新鲜名词显示着银行理财市场的“热度”。相关数据统计,2012年前三季度,银行理财产品累计发行23858款,远超2011年总量。据估计,2012年全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约3万款,募集资金规模流量达到20万亿元,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规模稳步扩大。
2012年,央行两次降息,在存款收益下降、股市、基金和黄金(1657.40,8.50,0.52%)等投资市场低迷震荡的情况下,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虽有所下降,但因其相对较高的安全性而受到市场青睐,为低风险偏好投资者提供了一条稳健的投资渠道。
投资者选择银行理财产品看中的是其较高的稳定性,即使收益不高,但是有银行信誉为产品“背书”,投资者觉得放心很多。这些投资者中有一些缺乏专业知识,有的甚至是拿出毕生积蓄,完全信赖银行专业能力的中老年投资者。按理说,在目前全社会资金相对紧缺,银行吸收存款压力加大的情况下,投资者将少则5万,多则上百万的资金交给银行,不高的投资预期应该不难满足。
然而,最近却接连出现银行员工私售理财产品,导致投资者血本无归的事件。银行称,这些产品不是银行自身设计的理财产品,而是部分工作人员违规私售。违规私售的理财产品出问题,银行没有责任补偿客户的损失,听上去这个理由似乎很有道理,但却又经不住仔细推敲。因为,无论是银行的正规理财产品,还是违规私售的产品,都是银行工作人员卖给投资者的,投资者根本无从分辨哪款是真哪款是假,出了问题显然不能由投资者自认倒霉。即使是一些工作人员擅自违规销售,但问题的根本还是银行内部管理能力、风险管控能力缺失。
随着银行理财产品规模的不断扩大,这样的风险和隐患也越来越多,由此可能导致的系统性风险也会增大。加强操作风险管控,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发展的步伐才能更加稳健。
此外,提高银行理财产品的透明度也是当务之急。目前大多数产品没有标明资金投资方向、投资产品的风险状况等关键信息。面对繁杂、晦涩的理财产品名称,投资者往往只能盲目挑选,买了产品后,对持有产品的状况也未能及时了解,等于两眼一抹黑,赶上哪款是哪款,这显然不利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。未来银行应当提升产品的透明度,及时披露理财产品的投资状况和风险情况。而监管部门也要加强监管,建立起全面的风险评价和管理体系,为投资者把好关。
健康发展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离不开成熟的投资者参与。现在有些投资者挑产品只看收益率高的,而实际上,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。买理财产品时,看到高收益产品,投资者不妨多个心眼,多了解一下产品投资结构、投资标的和投资风险,看看自己能否承受相当的风险。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,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,资金的保值增值才能更有把握。
青岛民间借贷 青岛抵押贷款 青岛银行承兑贴现 青岛大额垫资撤押 青岛银行贷款 青岛无抵押信誉贷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