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公告
·青岛专业承兑贴现,电话18660221688大量要纸票,电子
·银行代收 电话18660221688 承兑汇票贴现,青岛承兑
服务项目
贷款利率表
联系我们
公司地址:中国 青岛 南京路98号2号楼901室  
联系人:汤经理   王经理
公司电话:18853291206         
热线电话:18660221688 
电子邮箱:yataiya0532@163.com
公司网址:www.qdyataiya.com 
         
 
投资常识
您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> 投资常识 >> 阅读文章  


七成投诉集中在银保销售 最不满意银行手续费高

2013年03月14日 07:05 京华时报
 
表

  在由京华时报[微博]金融周刊与手机腾讯网联合发布的金融服务调查中,征集消费者在金融消费活动中的投诉和意见。其中,备受诟病的银保销售再次成为焦点,超过七成的投诉为在银行渠道被误导购买保险。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销售误导?监管部门有何治理手段?消费者除了要擦亮双眼外,又该如何帮自己维权?本报记者开展了深入调查。

  □调查

  银行满意度略高于保险

  日前,京华时报金融周刊与手机腾讯网开辟金融曝光台,征集消费者在银行、保险以及其他金融机构打交道过程中遭遇的欺诈、误导、恶劣服务等经历,其中所收到的投诉线索中,70%为在银行渠道被误导购买保险。

  而在金融调查问卷中,截至本周,共有22607人参与银行业服务整体评分。认为保险业整体服务不及格的比例达到58.7%;认为银行业整体服务不及格的比例为41.7%。

  大部分消费者认为金融业的服务体验亟待提升,60.2%的消费者认为金融业的消费者整体消费体验垫底,不如食品、日用品、数码、餐饮等其他行业的消费体验。

  与此同时,有55%的消费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遭遇过金融机构误导。超过一半的人表示购买理财产品的原因是“被人强力推销”,而62.3%的人表示对所购买的理财产品的收益和风险基本不了解。近八成消费者表示,所购买的理财产品距离宣传的预期收益差得很远,仅14.3%的消费者达到了金融机构宣传的预期收益。

  参与调查的消费者表示,对银行最不满意的是各项手续费高,其次为营业网点等候时间太长。而对保险最不满意的是需要理财时变脸推诿,其次是误导诱骗式推销。24.6%的消费者对诱导、欺骗式销售感到最不满。

  □个例

  2万元存款变保险

  上周,在北京上班的汤先生给京华时报金融周刊发来一封投诉邮件。汤先生告诉记者,今年2月2日,汤先生和女友带着2万元现金到老家湖北黄冈的一家银行存钱,结果在工作人员的“忽悠”下购买了保险公司的分红险,现在想取钱却发现账户余额成了“0”元。

  “光是填那些银行的单据,就用了20几分钟,那个大堂经理只是一个劲儿告诉我在哪里签字,并没有解释那些单据是什么意思。”汤先生说,银行当时快下班了,是柜台外的一位经理接待了他们,自己当时希望速战速决并没有仔细看,结果直到手续办完都以为自己买了份银行的理财产品。

  回到家后,汤先生越想越不对劲,翻出银行底单仔细研究突然发现,填名字的那一行赫然写着“投保人”,说好的存款变成了一份保险,汤先生立即拨打了保险公司的客服电话95522。客服人员告诉他,虽然是一份保险单,但尽管放心不会有任何问题。基于对银行的信任,汤先生并没有申请退保。

  昨天,记者拨通了该保险公司的客服电话,客服人员告诉记者如果超过了“犹豫期”,申请退保的时候只能按照目前的保单价值来计算退保费。

  □探因

  销售误导引纠纷

  银保问题一直是行业发展的一大诟病。保监会最新发布的《关于2012年保险消费者投诉情况的通报》显示,2012年,销售误导依然是违法违规类投诉最突出的问题。2012年,人身险公司销售误导投诉共计2979个,占违法违规投诉总量的85.28%,同比增长128.10%,这其中,涉及分红险的销售误导投诉共计1814个,占销售误导投诉的60.89%。

  在分红险的销售误导行为中,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把分红险当做银行存款或理财产品来卖。不少消费者原先只是想到银行存款或买个理财产品,但是,当他们走出银行大门的时候,手中拿的却是分红险保单。

  有业内人士表示,这是近年来银保销售过程中非常典型的销售误导行为。自银保新政推出后,保险工作人员从银行网点撤离,在银行销售保险产品的主力军自然成为银行的业务人员。然而,银行相关业务人员对于保险产品的专业知识不够,在巨大的销售压力下,不是故意误导就是无知误导。

  与此同时,一些银行为拉存款,并赚取中间业务手续费,拼命向储户推荐预期收益高的产品,其中就包括分红险。而受害者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,因为消费者对银行的“盲目信任”,以及对高收益的向往,最终的结果是更容易产生纠纷。

  □声音

  保监会严惩销售误导

  去年底,中国保监会发布《人身保险公司销售误导责任追究指导意见》,规定中对4类误导销售将对保险企业追责。其中包括,因销售误导受到监管部门行政处罚;因销售误导受到监管部门下发监管函或者监管谈话等监管措施;因销售误导问题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;其他因销售误导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等情形。

  在此之前,保监会也发布过《关于在银邮代理机构购买人身保险产品有关注意事项的公告》,提醒广大保险消费者在银行、邮政网点购买人身保险时,核实产品内容,认真阅读保险条款、产品说明书,了解分红、投连和万能保险产品具有收益不确定的特点。

  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,为避免错误地将保险产品当做银行储蓄、理财产品,在购买之前应核实销售人员所推荐的产品是否为保险产品。尤其要注意部分销售人员以银行理财产品、银行存款、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其他金融产品的名义宣传销售保险产品的问题。

  需要注意的是,切勿将保险产品的广告等宣传资料视同为保险合同。根据《保险法》及中国保监会有关规定,购买保险产品,销售人员应当提供保险条款;购买分红、投连、万能等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的,还应当提供产品说明书和投保提示书。这些文件资料能够帮助消费者正确了解所购买的保险产品,请认真阅读,并在投保单上抄录风险提示语句。如果购买的保险产品包含死亡责任,必须经被保险人同意该项保险并认可保险金额。

  □观点

  银行应提供信息提示

 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金融系贺力平表示,消费者进了银行,如果他没有预期去购买除银行产品之外的产品的时候,应该有必要的、充分的信息提示。

  贺力平表示,银行现在跟某保险公司合作,推销一种产品时,应该让消费者得到必要的信息;消费者应该是基于自己对有关知识的充分了解。银行不应让消费者感到是在某种诱使下仓促做出决定,不要故意存在银行产品和非银行产品之间界限上的模糊。银行对其前台经营人员应该有必要的区分。

  现在国内的很多银行都在积极地倡导综合经营,而且未来,这个银行会更加复杂,这些保险产品、理财产品等投资产品会进入到银行。但在这过程中,银行在面向普通公众时,应清楚地把握它们之间的界限。存款和非存款产品最大的区别就是风险承担是不同的,如果对非存款产品的风险特点给予不充分的说明,就会对消费者有误导。就会使得老百姓形成这种心理,我办的是存款,为何结果变成了保险呢?

  □维权

  犹豫期内可退保

  消费者遭遇此类问题时,该如何解决?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系主任王绪瑾[微博]表示,签订保险合同后,投保人有10天“犹豫期”。“犹豫期”内,如不同意保险合同内容,可将合同退还保险人并申请撤销。在此期间,保险人同意投保人的申请,撤销合同并退还已收全部保费。

  记者注意到,“犹豫期”内退保,必须注意以下几点:首先,如果因为特殊情况无法及时接收保单,最好提前通知保险公司。其次,收到保险单后,一定要亲自填写保单回执,并注明日期。因为保险公司对犹豫期的认定,是以回执日期为起始日进行计算的。再次,投保人必须认真阅读保险条款,对自己还不够了解或理解有偏差的内容,要及时向代理人询问,以免误保。

  此外,如果能够证明保险合同确实存在欺诈、消费误导或是保险公司违反保险法的禁止性规定进行销售等情况,也可以申请撤销合同或是确认合同无效的方式实现追回全部保险费,并要求保险公司承担支付利息、损失等缔约过失责任。

  >>小贴士

  三招认清理财和保险

  1.保险≠理财产品

  购买银保产品时,首先弄清是银行还是基金公司推出的理财产品,或者是保险公司推出的保险产品,然后再详细了解银保产品的保额、保障范围等。

  2.被保险人必须签字根据规定,如果投保人和被保险人不是同一个人,所有保险合同上必须有投保人和被保险人两个人的签名,而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只需购买人本人的签字。

  3.满期时间要问清楚银保产品中会出现“缴费期限”和“满期时间”两个词。“满期时间”比“缴费期限”要长,投保人在选购银保产品时,须问清楚满期时间,以免提前支取,造成本金损失。

  京华时报记者高晨 牛颖惠



版权所有  青岛亚太亚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   备案号:鲁ICP备13010403号-1

公司地址:  中国 青岛 南京路98号2号楼901室  电子邮箱 : yataiya0532@163.com




扫一扫添加好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