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证券时报》财苑社区(http://cy.stcn.com/)认证资料为“职业投资者、多家媒体财经股票评论特约撰稿人”的郭施亮(财苑)发表文章指出,面对种类繁多的金融创新品种,管理层为何在此时力挺优先股呢?郭施亮认为,在资本市场的发展进程中,优先股模式的探索是市场进步的表现。但是,在优先股真正推出之前,管理层必须完善相应的制度,否则一个良好的模式也会遭到扭曲。
原文如下:
近日,周行长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,题为《资本市场的多层次特性》。其中,文中多次提及优先股,并肯定了优先股的作用。
对优先股而言,其在国内一直鲜有提及。在《公司法》以及《证券法》的内容中,也基本没有触及优先股的问题。鉴于此,管理层认为,当国内发展资本市场的时候,因没有考虑到资本市场多层次结构的迅速扩大,且当时仍然不具备机制改革以及金融创新的能力。于是,作为金融创新的优先股基本被冷落。
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茁壮成长,以前很多不敢尝试的机制,现在都有放胆一试的勇气。然而,面对种类繁多的金融创新品种,管理层为何在此时力挺优先股呢?
第一、优先股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。纵观当前的市场环境,虽说市场容量较以前有着大规模的扩张,但是相应的弊端也是不少的。其中,股权分置改革后留下的大小非解禁数额巨大,而规模式的大小非解禁长期压制着国内的股市。以近几年的数据为例,2009年全年解禁规模高达6832亿股;2010年3829亿股;2011年1982亿股;2012年1542亿股以及2013年预估的4400亿股。按照大小非的解禁速度,估计到2015年才能有效释放出规模式的解禁压力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如果将优先股模式引进来,在限制的股票数额之上全部转换成优先股,则会有效减缓大小非对股市的冲击作用。值得一提的是,优先股模式同样可以运用至未来拟IPO的企业。根据前期的数据测算,若IPO顺利重启,首批将会迎来83家IPO企业。而在未来三年的时间内,也将会约有746家拟IPO的企业登陆市场。按照企业的平均融资规模计算,首批拟IPO企业的融资额或达到700亿元,而未来三年拟IPO融资的数额更是高达5500亿元。若将优先股模式推广至未来拟IPO的企业身上,则未来将会大大减缓对二级市场的冲击。
第二、增加未来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,拟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。过去很长一段时期,股票和债券当属资本市场最主要的融资方式。然而,当股票和债券无法满足资本市场的融资需求时,就需要开发出新的产品。于是,作为一种介于股票和债券之间的产品,优先股凭借着相对固定的股息优势,其更容易吸引部分风险偏好较弱的投资者。当前,国内经济处于逐渐回暖的阶段,但是中小企业的融资压力依然巨大。正如周先生所述,当前国内存在两多两少的问题,即中小企业多,融资渠道少;民间资金多,投资渠道少。近期,管理层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刺激实体经济的举措,而整体的效果也正逐渐体现。当然,作为资本市场而言,它为中小企业的融资肩负着重要的使命。
第三、以优先股替代银行业的再融资模式。近期,国内上市银行陆续推出再融资的方案。先是招行350亿元的A+H股再融资计划,再是平安银行(12.63, 0.19, 1.53%)(000001,股吧)减价增量式的再融资方案出炉。按照不完全统计,未来1至2年国内上市银行的资金缺口达到5000亿元。另外,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,引进民间资金设立银行等模式必将进一步弱化上市银行的盈利空间。若不采取有效的对冲手段,未来国内上市银行将会面临很大的挑战。近日,管理层频繁透露优先股的方案,且传言先在浦发和农业两大银行开展。于是,银行板块借利好大涨,本周一板块涨幅更是超过7%。然而,据消息透露,上述的优先股试行方案均被两大银行否决。不过,从国债期货、信贷资产证券化扩大化再到优先股的讨论,均体现出管理层的用意。实际上,以优先股替代再融资的方式是值得肯定的。
第四、加速金融创新,拟进一步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。金融创新当属近年的热点话题,也是管理层着力推进的核心内容之一。优先股介于股票和债券之间,是一种金融创新的品种。如果它能够成功运用至国内的资本市场,则将会进一步壮大国内的资本市场体系。谈及金融创新,近期管理层强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也是一个经典的品种。信贷资产证券化即把之前不流通的金融资产重组成资产池,最后将其流通在资本市场的证券化过程。此措施也将会进一步激活存量的信贷资产,拟服务于实体经济。
优先股模式的提出虽然是一种进步,但是也必须警惕一些隐藏的风险。例如,在不成熟的市场环境下,上市企业多利用股市低迷发行优先股以实现再融资的目的,即转换新的形式圈钱。又如,实行优先股的企业都会有一份赎回的附加条款。虽说优先股的股息基本固定,也规定了股东不能退股,但是可以依照优先股股票上所附的赎回条款被公司赎回,期间不排除存在变相操作的可能性。
笔者郭施亮认为,在资本市场的发展进程中,优先股模式的探索是市场进步的表现。但是,在优先股真正推出之前,管理层必须完善相应的制度,否则一个良好的模式也会遭到扭曲。
(《证券时报》快讯中心)